近日,我校商学院金融数学专业围绕本专业建设召开专题座谈会,校长程葆青、常务副院长李巍、金融科技系主任杨廷干及张寄洲教授、鹿长余教授,与谢富生、王春子、程成、陈雨、钟羽佳等专业教师代表齐聚研讨,以就业数据为核心抓手,精准研判专业发展现状,共商人才培养优化路径,为专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。
(金融数学专业座谈会全体参会人员)
数据锚点:明晰专业现状与发展短板
座谈会伊始,金融数学专业主任谢富生老师系统汇报专业建设基础与202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。专业紧扣学校“实践性人才培养”定位,以“金融问题数学化、数学方法金融化”为核心,构建了“数学基础+金融核心+实践技能”的课程体系。近5届毕业生对口率平均达62%,考研率平均15%,均高于学校专业平均线。
2025届47名毕业生中,72.3%实现派遣就业,91.5%就职于江浙沪皖地区,13名外省学生留沪就职于金融科技公司、银行等企业,87%学生认为岗位与专业高度相关。其中继续深造6人,除境外申研4人之外,境内读研2人。但数据同时折射出短板:国企就业占比不高,与期望存在差距;暑期实习对口率不足,核心岗位实践机会欠缺;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应用前沿衔接不够紧密。
多方聚力:共绘专业优化蓝图
与会领导与教师结合自身经验,从定位、教学、实践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。
(程葆青校长围绕就业数据与专业优化发言)
程葆青校长肯定了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成果,强调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源于“就业吸引力”。她要求重点跟踪2017级以来毕业生的岗位发展、薪资水平及读研后去向,尤其关注13名留沪学生的职业路径;推动“广且对口”的校企合作,优先对接与毕业生就业关联度高的金融类单位。
(李巍常务副院长解读金融数学专业核心价值)
李巍常务副院长聚焦“教学与考研脱节”问题,提出探索“半开卷半闭卷”教学模式,精准匹配考研内容需求;明确金融数学“金融问题模型化”的核心价值,借鉴中本贯通经验明晰企业应用场景,避免专业定位与行业需求脱节。
杨廷干系主任立足职业教育本质,建议构建“厂区+校区”联动机制,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拆解教学模块,强化案例教学、产学研融合、考证赋能与科创能力四大支撑,构建“基础-进阶-实战”的实践培养体系,实现考研与就业的协同兼顾。
张寄洲、鹿长余教授及青年教师代表分别建言:
张寄洲教授建议升级同花顺实训并融入AI教学,调整数学课程难度适配学生能力;针对中外合作项目,探索“校企合作奖学金”机制。
鹿长余教授提出发挥程成老师在实习就业指导上优势,在毕业3个月前开展就业材料辅导、岗位实操模拟进行培训,同时鼓励学生报考风险管理师等行业认证。
青年教师程成老师建议推动“双证加持”,拓展会计师从业资格证、FRM 一级等证书培训,拓宽就业口径;王春子老师结合Python教学与校企实践课经验,建议加强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协同,同时指出缺乏毕业生跟踪机制以评估课程长期效果;陈雨老师结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经验强调,教学需聚焦“数据-模型-结论”全流程实操,重点训练“金融问题转化为建模任务”的能力;钟羽佳老师结合自身经历,建议从新生导论课锚定学生职业方向,提出 “校外导师” 模式并建议加强与金融数学相关企业的培养。
共识落地:明确行动路径与目标
经过深入研讨,会议形成六大核心共识:坚守“实践性人才”培养目标,在现有对口率、考研率基础上提升就业质量与升学性价比;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,强化案例教学与同花顺实训的实战性;针对性解决升学成本、实习对口率不足等痛点;拓展“广且对口”的校企合作,同步推动教师进企业更新实践经验;建立毕业生3-5年长期跟踪机制,为专业调整提供依据。
后续将重点推进五项工作:系统梳理往届毕业生发展数据并用于新生引导;调研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大纲,升级同花顺实训方案;拓展3-5家金融类合作企业,积极鼓励教师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;调研考研成本问题并探索补贴方案,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培训;强化就业精准指导,开设证书培训与职业认知讲座。
此次座谈会精准把握金融数学专业发展痛点,凝聚了“以就业为导向、以实践为核心”的建设共识。
未来,我校金融数学专业将持续锚定“实践性人才培养”定位,继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,为金融行业输送更多具备数据分析、风险建模能力的应用性人才。
文|钟羽佳 图|钟羽佳 供稿|商学院